关键问题与思考

《论持久战》带给自己最深刻的思考,主要有三个方面:(1)看待一件事情的整体观与局部观;(2)充分意识到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3)充分意识到人本身的作用。

整体观与局部观

所谓一件事情的整体与局部,不应该是从这件事本身出发,即认为这件事是一个整体,拆分这件事本身的各个部分作为局部。而是将一件事放在一个更大的环境下考虑,将视角从事件层面向上提高至少一个层级,在提升后的层级上看到的,会是一个相对的整体。向上提升的层级越高,整体越大,眼光会越长远,心胸会更开阔。

这里有必要强调一下思路打开之后对思维模式的被动影响。可能许多人会以为向上提升层级,会将某些当下认为重要的事情看作不重要。是的,的确如此。如果基于事件本身出发,视角有限,只会看到更加细节的内容,越向下越细节,就容易进入思维死胡同。而向上提级,视野开阔,会看到众多事件间的联系,越向上,越容易到达最根本的自我价值观。当你发现越来越多的事情的时候,你的整体观在慢慢提高,可能原来你认为重要的事情与你的根本价值观产生了矛盾,你的思维模式和看问题视角就会被动地产生影响。你会发现,最后反驳倒你原来观点的,是你自己。

所以无论对待什么事情,跳脱事件本身,有时不要“就事论事”,可能会获得一个更加开阔的思路和更好的解决办法。但切忌不要向着另一个极端发现,就是乱纳无关事件,硬作牵强附会的解释。

然后需要思考的是,什么事件适合作这种整体观与局部观的思考?如果所有事都这样来思考,是否会变得优柔寡断、有决无断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的答案是,什么事都可以进行这种思考,但是是否必要,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具体分析。一个衡量的标准就是看当下这个事处理得好与不好,产生的最严重后果是什么。如果可能造成重大的影响,例如损失很大或时间很长,就证明当下这个事件属于一个主要矛盾,越是这种事情,越要向上提高整体层级。

主观能动性

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确是一种非常强大的力量。一个拥有高度主观能动性的人,一定是对自己非常狠的人。

关于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意义,无须多讲。在这想思考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们对自己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误解。这种误解往往认为,主观能动性是必须要产生好的结果的。这种误解源于人们对于努力仍然可能失败的恐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努力过后可以得到好的回报,可以成功,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但这个过程中,我们把努力付出和主观能动性往往划了等号。探其本质,努力是一种我们为达成某种目的而付出的时间、精力、金钱等成本的综合,是一个资源消耗的过程。而主观能动性可能更多只是“我想做一件事”的主观想法,相比于努力,主观能动性往往是不要求结果的。

从这个角度出发,以一个经典的事件来剖析:人心情不好。很多人心情不好的时候为什么什么都不愿做,只想待着。其实很多人是想做些什么来排解消极情绪的,但是往往做之前会想,万一我做了,心情还是不好,怎么办?与其如此,还不如什么都不做。

在我看来,这应该就是对主观能动性的一种误解。听一首歌,努力让心情变好,和此时我心情不好,想听一首歌,这两种想法对结果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果我们能以后一种方式来思考,即我只是此时想听一首歌,并没有要求听完歌心情就变好,可能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会发挥的更加完全。而且最后你会发现,不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过程,往往可以产生更好的结果。

主观能动性,是一种行为过程,而不是一种附带结果的行为目的。

人才是决定因素

源于“战争的决定因素不是武器,而是人”。不光是战争,基本人意识范围内的所有事情,决定因素都是人。可能这里会想,客观条件不才是决定因素吗?但是这里,人可能也是一种环境条件,即人本身也是一种真实的客观存在。而且有些事决定与否,可能要看是长决定还是短决定,一个物理难题现在没有被解决,我们可能认为暂时是由于物理规律决定的,但如果最终被解决了,或证实违背规律,都是解决。长决定来看,解决因素还是人。

人只要在,一切皆有可能。人不在了,意识之外的存在,对个人本身,就失去了实在的意义。

读书摘记

  • 人们的错误观点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本的错误,带一贯性,这是难于纠正的;另一类是偶然的错误,带暂时性,这是易于纠正的。但既同为错误,就都有纠正的必要。

  • 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

    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这些都是中国的特点。

    从这些分析就能体会得到,毛主席回归到事物最本质思考的习惯,其格局之大,可想而知。

  • 进步和进步的缓冲是目前时局的两个特点,后一个特点和战争的迫切要求很不相称,这就是使得爱国志士们大为发愁的地方。

    这种看法曾让我一下把读书功利性的苦恼打开,认清了进步是缓慢的事实,读书才开始变得享受。

  • 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我觉得这些都是人主观能动性的后果。而且最近经历了一些沟通的事,发现主动作为,的确是解决很多问题的方法。有时候不要想通了才去解决,一边解决,一边沟通,一边想通。

  • 拼命主义是军事上的近视眼,其根源是惧怕丧失土地。

    人在地在,人失地失。

持久战的三个阶段

  • 这种持久战,将具体地表现于三个阶段之中。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第一阶段,我所采取的战争形式,主要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

    第二阶段,我之作战形式主要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

    第三阶段,我所采取的主要的战争形式仍将是运动战,但是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

战争和政治

  •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
  • 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
  • 政治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
  •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什么是政治动员

  • 一是把战争的政治目的告诉军队和人民;二是说明达到此目的的步骤和政策;三是思考怎么样去动员;四是政治动员是经常的。

人是战争的决定因素

  • 所谓“唯武器论”,是战争问题中的机械论,是主观地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意见。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战争的目的

  • 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其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因为只有大量地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

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

  • 我之相对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够脱出去的,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
  • 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
  • 战争力量的优劣本身,固然是决定主动或被动的客观基础,但还不是主动或被动的现实事物,必待经过斗争,经过主观能力的竞赛,方才出现事实上的主动或被动。
  • 不管怎样的战争情况和战争行动,知其大略,知其要点,是可能的。先之以各种侦察手段,继之以指挥员的聪明的推论和判断,减少错误,实现一般的正确指导,是做得到的。我们有了这个“一般地正确的指导”的武器,就能多打胜仗,就能变劣势为优势。
  • 灵活地使用兵力这件事,是战争指挥的中心任务。

抗日战争中的决战问题

  • 一切有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坚决地进行决战。一切无把握的战役和战斗应避免决战。赌国家命运的战略决战应该根本避免。

兵本是胜利之本

  •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 军队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睛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 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这些原则要实行有效,都须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这种根本态度出发。
说点什么
请文明发言!
支持Markdown语法
好耶,沙发还空着ヾ(≧▽≦*)o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