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鲜的概念
超验主义
-
超验解释为超经验的,和经验的相对,是一种超越感觉和理性而直接认识的真理。
大白话或许可以解释为,从没有经历过,但是就是知道这样是对的,那样是不对的。
应然正义和实然正义
-
应然正义和实然正义是法律永恒的主题。
-
应然正义一如客观存在的“圆”,它是法律永远的追求,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对理想状态和完美的追求,虽然让我们一直在路上,但保持这份追求,可以让我们少犯错误。
批评
- 严格的服从,自由的批判
- 批评不自由,则赞美无意义
多数人的暴政
- 以多数人的名义行使的无限权力
贫穷的本质
- 特蕾莎修女说:“我们以为贫穷就是饥饿、衣不蔽体和没有房屋,然而最大的贫穷却是不被需要、没有爱和不被关心。”
浪漫主义
-
在浪漫主义看来,规则必须被打破,只有突破规则的紧身衣,人才能获得最终的解放,获得自由。但是,仅仅拒绝规则也是不够的,因为拒绝会带来另一种保守,拒绝规则本身会成为一种新的规则。但规则必须被彻底破除。
所以英国哲学家伯林说,从逻辑结构看,浪漫主义会以精神错乱告终。但是,浪漫主义本身根本就无视逻辑结构,他们认为逻辑本身就是对人的束缚。
哲理思考
幸福有高下,对错也有绝对
-
如果幸福没有高尚和庸俗之别,那么一切都会变得平庸,劣币终将驱逐良币。事实上,人类语言上存在“高尚”和“庸俗”这组反义词,本身就告诉我们人类追求的幸福是有高下之分的。
同意。如果没有高下之分,那么苦尽甘来的成功和男欢女爱的纵情可能同处一堂,但这并不被我们一般的价值观所接受。
-
越能体现人尊严的快乐就是越高级的快乐。
也即越能体现人价值的快乐就是越高级的快乐。这里的价值,应该是被世人普遍接受的价值。
-
有人说,没有什么是绝对的对,也没有什么是绝对的错,存在的就是合理的。这种相对主义是错误的。这个世界一切的败坏,根源都是源于相对主义。相对主义让人完全失去了批判罪恶的能力。如果没有绝对的对和错,那么吃人也就只是一种口味问题,杀人也不过是一种娱乐方式。
对错是有绝对的,但并不都是绝对的。
“存在就是合理的”,于是一切邪恶都有可能。因此,存在并不是合理的,有些存在就应该被斗争,被破坏,被消灭。
爱人类与爱具体的人
- 爱“人类”,却不爱具体的人是很多文人的通病。人类是抽象的,并无具体的对象,无须投入真心,收放自如,还可以为自己赢得道德上的优越感,但具体的人总是有那么多的问题,总是那么的不可爱。爱是要付出代价、恒久忍耐的。真正的爱永远是对具体个人的爱。
- 抽象的人类只是一种完美的概念,它总是可爱的,对概念的爱只需投入脑力,但对具体的人的爱则需投入真实的情感。
- 光谈爱人类,更多的是一种伪善。“伪善最喜欢崇高的思辨,因为它从不打算跨越到思辨的界限之外,它无须付出任何代价就能把自己装点得庄严高尚。”
人类的有限性
-
人类有三种事情无法避免:苦难、死亡、邪恶。这宣告了人类的有限性。
-
但是,人类会经常忘记自己的有限性,没有人愿意时常想起死亡、苦难和邪恶这些沉重的话题。因此,人会用各种事务来转移对这些话题的思考,人一直在躲避自己的有限性。
帕斯卡尔说:“正因如此,人们才那么喜欢热闹和纷扰……孤独的乐趣是一桩不可理解的事情。”
人在安宁时,总会不时地想到自己的有限性,因此我们需要用忙碌来转移对有限性的思考。
人无法忍受安宁,因为在安宁时,“我们不是想着现有的悲惨,就是想着可能在威胁我们的悲惨”。人在安宁时,总是会觉得无聊,即使没有任何让人觉得无聊的原因,他也会因为要转移对有限性的思考而觉得无聊。
因此,那些身居高位之人更是无法忍受无聊,他们从清晨起来,就有无数的人从四面八方涌来,“为的是不让他们在一天之内可以有一刻钟想到他们自己”。因此,很少有人愿意放弃权力,放弃让自己陷入安宁的忙碌。很多领导,一旦退位之后,就会陷入无法忍受的无聊,因为他们终于不得不想到自己的有限,从而愁苦不堪。
感谢自己
-
但是,你唯一不能感谢的就是你自己。如果你认为是你自己的才干、智慧让你获得了成功,那你注定不会幸福。因为这样的你在成功时,你会目空一切、狂妄自大,在得意中自我毁灭;在失败时,你会自怨自艾、愤怒嫉妒,甚至自寻短见。
这对我而言,是一个新的观点。在我的本科毕业设计中,我最后感谢的是自己,没有自己的存在,一切都没有。
如此看来,我还是有所救药的,因为我感谢的是自己的存在,而非自己的才干和智慧。
人的自恋和道貌岸然
-
人的本性喜好拉帮结派,甚至不惜“互拉仇恨”,其中的根源在于人的自恋。自恋让人产生一种自我优越感,而盟友是拥有相同优越感的人。
-
绝对的权力导致绝对的自恋。
-
有时候我会很怀疑我大学时代遇到过的一些老师,他们到底是些什么人。他们大多比我们年长二三十岁,有的颇为儒雅,有的一脸精明,有的似乎仍有愤青气质,容易得到年轻人的信任。虽然各自面目不同,他们里面的一些人却都有一种未经反省或者拒绝反省的自恋。那是入戏很深、真真假假的一帮人——他们借着名校的光环,充当”精神资本家“,给年轻人和社会公众放债,拿着实际的好处,剥削欺凌他人的时候面不改色。
有时候一些老师,特别是大学老师,看不清楚自己的定位。学生明明是向你学习知识的,你却总想着怎么教他们做人。
-
人在追求美善的同时很容易出现一种负斜率,那就是因着这种追求让我们陷入新的自恋。
昆德拉讲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在海边,看到世界那么美好,落日辉煌,他感动得流下了第一滴泪。接着他被自己流出的第一泪感动,流出了第二滴眼泪。他感动于自己的感动——我居然如此与众不凡,远超庸俗的众人,可以因落日余晖而感动。
我们很容易陷入第二滴眼泪的试探。
虚荣会再一次将我们带进荒诞的深渊。
接受异己
- 小城镇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为紧密,而大城市中,人与人的距离更大,人的孤独感会更强,人际交往的障碍会更多。在小城镇中,人际关系是被选择的。在大城市,因为人多,有很多不同的群体,你可以根据你的偏好选择交往的圈子。但只要你根据自己的偏好选择与人打交道,你也就无法建立真正的人际关系。
- 因为,在网络上,人们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去选择朋友,自己的爱好、兴趣、偏见、缺陷都在自己选择的圈子中被强化,你永远都在向自己学习,而不是向他人学习。每个人都喜欢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这是人之常情,但这种爱其实在很大程度是一种自私的爱,或者说是一种自恋。我们的爱其实只是自己投射在他人身上的影子,而如果这个影子在他人身上慢慢消失,你可能就失去对他的爱意。
人类的观念
- 人们是依据观念而生存的,每一个人都有一些既定的先存观念,也即对人生的基本看法。虽然很多人没意识到自己有这种观念,但是每一个人一定是按照特定的观念来安排自己的人生。
-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伟大的观念所揭示的真理本身外在于人类,观念是人类所发现,而不是人类所发明的。
人存在的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审美阶段
这种阶段,感官的需要,欲望和冲动成为人唯一的向导。当然,感官上的享受不一定是粗俗的。审美的个体并不在真正意义上做出选择。或者更准确说,即便你做出了抉择,这种选择也不属于生存选择。因为你所考虑的唯一问题是,这种选择能否实现你的特定的感觉欲望。
审美阶段的厌倦,导致人深深的绝望,让我们不断更换各种时常翻新的当下“选择”。喜新厌旧是一种人生常态。
-
第二阶段:伦理阶段
只有当一个人放弃感官欲望,关注普遍尺度,才可能出现伦理生活。
我们越是意识到普遍规律的命令,越是强烈地意识到我们不能坚持这些命令。
-
第三阶段:能够跨越“知道”与“做到”之间的巨大鸿沟
思考问题的角度
-
因为祭司和利未人首先想到的问题是:”如果我停下救这个人,我会怎么样?“
但是好撒玛利亚人经过的时候,他反过来问:”如果我不停下救这个人,他会怎么样?“
如果我们都是第二种思维习惯的话,想必大家都可以成为一个可以换位思考的人。这的确是可以改变自己的一种手段,在做一件事前,用第二种方式显式提问自己。
历史教训
- 已有的事,后必再有;已行的事,后必再行。日光之下,并无新事。历史似乎给我们的唯一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接受教训。
- 如果对历史有基本的了解,今天的人类也无法夸口我们现今的邪恶水平会远低于千百年前。
- 时间自身使瑕疵显现。归根结底,因为在时间过程中,正是人类的本性将美善的事物转为弊端,所以正是人类本性中的瑕疵受到了审判。
个体正义
-
个体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有许多隐秘的事情我们并不知晓,因此个人对于正义的理解一定是片面的。凭借个体对正义的有限理解去“匡扶正义”,很有可能出现灾难性的后果。
善与善也会发生冲突。
社会
- 一个开放的社会和一个张开着的嘴巴一样,它在合上的时候要咬住某种扎扎实实的东西。
本文地址: 《圆圈正义》读书摘记——哲学知识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