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战略的长远特征

  • 人生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不知道结局。

    的确,如果预知了自己的未来,则在未来到来之前所做的一切都将变得索然无味。因为知道结果,等着就好了。

  • 向网络舆论妥协让步并不意味着是对公众利益的尊重,真正尊重公众的利益需要超越眼前,追求长远。

  • 战略思维要高于政略思维。政略就是当前的政策、当前的要求。战略追求中长期,追求国家长治久安,政略在于眼前我就一任。我的最高目标是什么?这与站在更高更长远层面上的战略思维完全不一样。战略思维是为宏观总体的长远建设来认识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而不是为我这一任来认识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

    西方国家的选举制度决定了他们的领导人,绝大部分都是政略思维,而非战略思维。

  • 如果以对职业的期待回报的不同来区分,钟点工,一天就期待回报;职业经理,一年就期待回报;政治人物,五年内要求回报;战略人物,五十年产生回报。

  • 战略方向正确,细节决定不了成败。方向错了,停止就是进步,倒退是更大的进步。方向错了,战略错误了,搞得越细,败得越惨。

  • 战略思维的实质

  • 黑格尔说:“人是靠思想站立的。”

  • 唐诗宋词对形成战略思维有非常好的借鉴作用。

  • 思维是一种力量。思维有两种,一种是形象思维,另一种是抽象思维。艺术家属于形象思维者,他们产生直接的感受和体验,从行为上感性;哲学家使用间接的概括和推理、判断,很多都是属于抽象思维者。

    战略思维既包含形象思维,又包含抽象思维,不过更多的是来自于抽象思维,来自间接的概括和推理、判断,依托直接的感受和体验。战略思维是指为宏观整体的长远建设来认识把握全局的思想方法。如果加以概括,战略思维是指思维主体对关系全局的、长远的、根本性的重大问题进行分析、预见、谋划、研判,并由此形成战略思想、战略规划和战略决策的思维活动。

  • 战略思维的实质是什么呢?

    • 第一,战略问题与战略思维的关系。存在决定意识。有战略问题,才有战略思维,战略思维的出发点是一定要有问题。战略问题的变化与发展,决定战略思维的变化与发展,如果不能认识到战略问题,就不可能产生战略思维。

    • 第二,战略思想与战略思维的区别。我们有毛泽东思想,有邓小平理论,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有科学发展观,有很多战略思想,我们还需要战略思维吗?思想是头脑中的一种客观存在,思维却是永不止息的。

    英文中的“思想”用的是完成式——thought,“思维”用的是进行时——thinking,是过程。

    • 第三,战略文化与战略思维的关系。不同的战略文化,战略思维也是不一样的。

    中华文化爱好和平的传统、温良恭俭让的传统、慎用武力的传统。《孙子兵法》讲,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用兵非同小可,死生之地,存亡之道。这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传统,或者说主流传统。

    虽然《孙子兵法》流行到了全世界,但你不要以为全世界都是一样的传统。为什么美国动不动就打?美国用兵从来没有到“死生之地,存亡之道”的感觉,他们觉得武力是最便宜的办法,谈判费唇费舌,太费劲了,等打不下来再谈。

  • 国家利益

  • 在维护国家利益方面,战略思维不应以关系为核心,而应以国家利益为核心。

  • 只要世界在政治上还是由国家构成的,那么国际政治中最后的语言就只能是国家利益。

  • 2011年9月6日,国务院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第一次展示中国的国家核心利益有六项

    第一,国家主权;第二,国家安全;第三,领土完整;第四,国家统一;

    第五,中国宪法确立的国家政治制度和社会大局稳定;

    第六,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 文化上,我们特别注重礼仪之邦君子之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讲利益的都是小人,君子讲义。义是很空泛的概念,搞好关系就是很大的义?我们常对利益不重视,对关系非常重视,这是我们战略思维非常大的失败。

    国家之间的关系充满变数,最终取决于各国力量的此消彼长和国际大势的发展变化。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好坏永远是相对的,只有国家利益是永恒的。如果我们片面谋取安宁,这种和平可能是不完善的,付出的代价是失去未来的主动权。

  • 克莱因方程式非常简单:Pp=(C+E+M)×(S+W),即国力=(资源力+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国家战略+国家意志)。

    硬实力乘以软实力等于国力。

    克莱因方程的精髓在于,由于国家意志在很大程度上主要由代表国家性质权力的领导者表现,领导者本身的历史经验、价值判断、个人感悟和性格特征等主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战略思维的走向与质量。我们习惯于认为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但是要注意一点,领导在关键时刻是中流砥柱。**

  • 战略思维中的对抗性和彻底性

  • 我们中国人一定要注意,我们不能凭自己腰包里装满了钱,就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如果你没有捍卫自己财富的能力,你以为你经济走在世界第一,你就安全了吗?

    我们历来吃亏不是因为落后挨打、因为贫穷挨打。落后、贫穷,穷成那样,有人抢街上的乞丐吗?被抢的是什么人呢?你看大街上,女士很容易被抢——金镯子、金项链,反抗能力差,又有钱。

    真正带来灾难的,不是因为你穷,而是因为你富,又没有防御能力,就是那句大家当玩笑传的:“这里钱多、人傻,速来。”

  • 我们今天的外交面貌变化非常大,来源于主要领导的变化。我们必须做好准备,让美国人知难而退,如果我们没有做好准备,对方一定会知易而进,这就是战略思维的对抗性。讲到对抗性,我觉得最善于对抗的是毛泽东,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都叫其乐无穷。

    毛泽东1945年到重庆谈判。谈判之前,延安开会、政治局开会、军委开会,毛泽东到重庆谈判安危系于一旦,我们尽量少闹事,尽量减少摩擦冲突,保证毛泽东在重庆谈判的安全,尽量少与国民党军队冲突,保证安全。

    毛泽东完全不这么想。在赴重庆谈判前夕,他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我在重庆期间,前方后方都必须积极行动,对蒋介石的一切阴谋要予以揭露,对蒋介石的一切挑衅行为都必须予以迎头痛击,有机会就吃掉它,能消灭多少消灭多少,我军胜利越大,人民活动越积极,我的处境就越有保障、越安全,需知蒋委员长只认拳头不认礼让。”

  • 中国&西方与美国

  • 印度大文豪泰戈尔讲过一句话:“冲突与征服的精神是西方民族主义的根源和核心,它的基础不是社会合作。”这句话非常值得我们牢记。在强手如林的当今世界,不彰显中华民族的血性,就无法在世界民族之林获取我们的一席之地。

  • 南希·塔克是乔治敦大学的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小布什政府的著名中国问题智囊,讲了这么一句话:“一个强大统一的中国不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你们永远不要以为美国会支持大陆与台湾和平统一。即使中国现在的政治制度与美国的一样,美国也不会那样做。这是美国立国原则、基本价值观念和战略利益决定的。”

  • 你看美国人佩服什么人,他们就佩服这样的人。美国人说什么,你就是什么,美国人怎么做,你就跟着怎么做,美国人会佩服你?你顶多是他们一个拎包的而已。他们永远不会佩服你。他们佩服强者,哪怕你最后满盘皆输,你挺到最后也是强者。

    欧盟啊、英国啊、澳洲啊、日本啊、韩国啊,这些国家在美国那里都是附庸者,狗一般的存在,中国、俄罗斯、朝鲜这种敢于和美国人叫板的国家,美国就会表现的色厉内荏。

  • 我现在所在的这个战略研究所的前任所长潘政强讲过:“不经过一次严重的较量和对抗,美国永远不会承认中国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 世界注定要中美担当这个主角。我们没有做好担当主角的准备,习惯于韬光养晦,习惯于让别人去闹,自己在旁边待着。国家地位与国家战略思维严重不对应,发展太快了,思想没有跟上,就像一个大男孩,身体迅速长大,脑子还处于青春时期,甚至处于儿童时期。所以,我们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提升国家民族的战略思维能力。一批中国人,要善于以全球的视角,站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从大的局面思想上下这盘棋。决策结构需要一批高度爱国、受过良好教育训练、有丰富实践经验、善于思考又敢于担当的队伍,才能在大发展、大变革的关键时期担此重任。

  • 反威慑、威慑、再威慑

  • 现代世界政治运转格局中,反威慑、威慑与再威慑在世界政治舞台上的呈现层出不穷。这是保证世界格局相对稳定和避免战争的重要运转。这一运转的主要支柱是军事科学技术与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发展和提高。要实现有效的三个过程(反威慑、威慑与再威慑),必须保证本身的军事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低于世界最先进水平,同时自身的综合国力水平达到世界最高级。

  • 威慑有三点:第一是实力,没有实力就是虚张声势;第二是决心,没有决心,实力形同虚设;第三是知会对手,对手不知道,贸然莽撞,难以形成威慑。

  • 简单来说,实力是威慑的基础,决心是威慑的灵魂。

  • 世界运行的真谛:确保相互毁灭。

  • 善意与力量

  • 热爱和平的心愿一定要与捍卫和平的能力相匹配,才真正是一个负责任的军事大国和世界大国。

  • 爱因斯坦讲:“全世界最需要的是善意与力量的结合。”

说点什么
请文明发言!
支持Markdown语法
好耶,沙发还空着ヾ(≧▽≦*)o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