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思想转型/解放的条件:首先是政治、宗教和社会信仰的破灭,可是我们的文明所包含的要素,却都在这些信仰中。其次是现代科学技术以及工业技术的大发展,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生存条件和思想条件。
-
聚集成一个群体的人,个人的感情和思想会向着一个群体的方向发展,他们会有一个相同的指向,而且,处于群体中,他们的自觉性、个性消失了。
-
个人的自觉的个性消失,并且感情和思想要和其他人一起转向一个共同的方向,这是想要组成群体的个人所必须表现的特征。
-
一个人,走完自己一生的整个旅途,性格始终保持不变的情况,一般只有在小说或者电视里才会出现。也就是说,只有环境实现了单一性,才有可能造成性格的明显单一性。
因此在可能的时候,多接触不同的环境,不同的人,可以丰富我们性格的内涵,并让我们发现让自我最舒服的性格。
-
一个心理群体所表现出来的最令人吃惊的特征主要如下:构成这个群体的个人有很多,但不管是谁,不管他们的生活方式、职业选择、智力水平以及性格特点是相同还是完全不同,但有一个事实是他们变成了一个群体,相应地就会产生一种集体心理,这种集体理使得他们的感情和思想行为变得同自己单独一个人时有很大的不同。也就是说,若不是存在于一个群体之中,有些感情念头是不会在某个人身上发生的,或者说不会付诸行动。
-
事实上,人们在智力上是有很大差异的,但在本能和情感方面是很相似的。
-
一个群体一般情况下只有很普通的品质,这也是它为什么不能很好地完成需要高智力的工作。对于涉及普遍利益的重要决定,一般是在由杰出人士所组成的会议上做出的,但是各个行业的专家事实上并不比一群蠢人的决定更加高明。事实上,他们在通常情况下,也只能用普通人生来就有的平庸才智来处理自己手头上的工作。可以说,群体中可以累加的一般只有愚蠢而不是天生的智慧。如果我们将整个世界看作一个群体,那整个世界并不会比伏尔泰更高明,相反,伏尔泰可以说比整个世界更聪明。
-
群体不同于个人,是个无名氏,是不需要同个人一样承担责任的。有了这样的念头,那些约束着个人不敢发泄欲望的责任感就彻底消失了。
法不责众就是这种心理。
-
孤立的个人如果长时间融入群体活动,不久之后就会发现,他进入了某种状态!
-
在智力上,群体总是会比孤立的个人低,但是从感情上和群体激起的行动上看,群体的表现会比个人更好,也有可能更差。
-
对于群体中的单个个体而言,它们没有了不可能的概念,觉得一切都有可能。但孤立的个人却不同。
-
人数的强大可以赋予他很大的力量。
-
任何地方的群体都会有一些女人气 。
-
群体的思维是从想象开始的,但是想象本身会立刻引起一系列的想象,而且这些想象与其本身是毫无逻辑关系的。
-
群体表现出来的感情多种多样,有好有坏,但是却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非常简单,并且夸张。
-
正是因为群体会夸大自己的感情,所以群体只会被极端的感情影响和打动。
-
群体,能够做到的只是将感情升华到极高的高度,或者下降到极低的境界。
-
偏执和专横是一切群体的特征。
看到这里发现自己对于许多观点不能认同,原因自觉有二:一是忘记了群体是思想信念高度同质的,而不是随便物理上的一群人,二是自己做为一个人时,误认为自己在群体中不会这样做,即以一个个体的理性直接否定了自己在群体中的一些特质,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 我们自己本身,其实也继承了原始时代的野蛮和破坏的本能。
- 群体会表现出一种懦弱的残忍,他们会将那些没有反抗能力的牺牲者慢慢杀死。
- 每一种文明,其实都只是几个基本观念的产物。
- 群体能够接受的观念,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来去匆匆的观念, 第二类是基本的观念。
- 比如今天的社会主义观念,以及18世纪的民主观念,还有中世纪的基督教观念,都算不上十分高明的观念。
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并不客观,是处于自己所在的所谓“西方民主”的群体中来说这句话。
-
一种观念,想根深蒂固地扎根在群体的头脑中,需要长久的时间,而消除群体头脑中的这种观念,也将花费长久的时间。
-
可以影响民众想象力的,是事件发生以及引起人们注意力的方式,并不仅仅是事件的真实本身。
-
要想掌握统治民众的艺术,就必须先掌握影响民众想象力的方法艺术。
-
在感情与理性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败过。
人归根结底是感性的动物。所谓的理性再向深挖,一定反映了你的感性偏好。
-
文明不能脱离传统而存在,如果不去摧毁破败的传统,那么也就不可能进步。
-
一个民族的伟大和衰败,是与这种制度没有关系的。各个不同民族的行动,支配他们的是自己的性格。
-
朱勤西蒙先生曾担任公共教育部部长,他写道:“学习一门课程,虽然做到了把一种语法或者一篇纲要牢牢地记在了心里,可以很好地重复或者模仿。但这样的教育方式何其可笑,教育中的每项工作似乎都变成了一种信仰的存在,那就是,教师永远是对的,不可能会犯错误。而这种教育方式所得到的成果,无疑就是学生会贬低自我,越来越无能。”
-
如果说有人将那些博物馆以及图书馆毁掉,有人将教堂里建起的宗教作品和艺术纪念品统统销毁,那么,人类那些伟大的梦想还能留下些什么从而继续存在呢?如果不让人们继续怀有这些希望和幻想,他们应该是无法活下去的。这也就是会有神仙、英雄和诗人这些人物存在的原因。可以说,科学承担起这个任务已经有差不多五十年的时间了,但是人们的心灵是渴望理想的存在的,因此科学便注定是有所欠缺的,因为科学无法做出过于慷慨的承诺,没法撒谎。
-
如果一个人具有了信仰,那么这个人无疑就强大了十倍。
-
每个时期都有少数这样的人,他们同其他人作对,并且会被群众模仿,但是这些人,在反对公认的观念时,也没有过于光明正大、明目张胆。如果他们过于明目张胆,那么群众对他们的模仿就会更加困难,他们也就没有了什么影响力。就是因为这个,那些超越自己时代太多的人,基本不会对它(时代)产生影响。
-
在捍卫自己的信念时,各个民族表现的态度都不宽容,这样的情况显然有其原因。这种不宽容的态度,恰恰是一个民族最需要的品质。
-
已经死去的摩西、耶稣还有佛祖,甚至穆罕默德,其实他们依旧在对人类实行着专制统治,甚至更为深刻和专制。
-
在哲学上,普遍的信念是很荒谬的,但是这不会阻碍它们获胜。当然了,如果这些信念没有了荒谬性,它反而不会获胜。宗教信仰提供的幸福画面,只能在后世得到验证,后世未到,人们就无法反驳。
-
一个人不会因为通晓希腊语或者数学就一定掌握了特殊的智力,同样,也不会因为是个建筑师、兽医或者大律师,就对社会问题有更高的认知。我们的政治经济学家可以说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人,他们大多是学者甚至教授,然而对于那些普遍性的问题,比如贸易保护、双本位制等,他们取得过一致的意见吗?答案是否定的。原因就在于,他们的学问和我们的普遍无知相比,只是弱化了形式而已。在社会问题上,未知因素的数量是非常多的,从本质上看,人们的无知就变得并没有多少区别。
本文地址: 《乌合之众》读书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