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多人觉得我们需要不断地“累积”一些东西,等到了一定程度之后,也许就可以从此快乐幸福了。

  • 断舍离:断——断绝想要进入自己家的不想要的东西;舍——舍弃家里到处泛滥的破烂;离——脱离对物品的执念,处于游刃有余的空间。

  • 断舍离的主角并不是物品,而是自己。这是一种以“物品和自己的关系”为核心,取舍选择物品的技术。你要做到的思考方式并不是“这东西还能使,所以要留下来”,而是“我要用,所以它很必要”。

  • 想来,我们的生活是在不停地做加法。这个也想要,那个也想要,走上街,到处都充斥着无穷无尽的物品。然而无论是物理上还是精神上,我们是不是连“让自己混乱的东西”都背上身了呢?近距离观察高野山的生活,让我发现了从加法生活转向减法生活的重要性。

生活要做减法

  • 整理房间也就是整理自己。并不是心灵改变了行动,而是行动带来了心灵的变化。

心情不好的时候,去做些什么事情,微小的行动会使自己的注意力转向,慢慢走出情绪的空洞。如果什么都不做,任凭情绪泛滥,心情会更不好。

  • 因为当你身边没有任何多余的物品时,自然会有一种神清气爽的舒适感。

学习之前请先把桌子收拾干净、整齐,会让你更快的进入状态。

  • 要是自己能随便凑合着用一个东西,那别人也会用随便的态度来对待你。

  • 物品要用才有价值。

  • ‘大部分蒙古人都削弱了物欲,过着清心寡欲的生活。’这八成是因为蒙古人原本是游牧民族,都居住在移动式的蒙古包里,所以就只带一些必要的物品。在避免囤积物品的同时,人对物质的欲望也就淡薄了,反过来,精神世界异常丰富起来。

  • 在这个消费社会里,劝人买东西的商家可是做了相当高明的研究的。

所以有时候不要太自责了,毕竟商家对你的考验都已经到生物本性层面了。

  • 一些研究命理的人认为,一个家庭的运气,可以从物理上看出来。这也就是说,可以从屋里灰尘的数量上看出人和家庭的整体运势。

  • 在断舍离中,基本上没有“客用”这种观点。自己很喜欢,同时一直在用着的东西,拿给客人用就好了。因为平时在用的东西,都是经过自己精挑细选的好东西,所以给别人用也挺好的。为一年一次,甚至是几年一次的事情花钱,说到底不过是虚荣罢了。

对!自己常用的,送给别人才是最好的,你信赖才能说服别人去信赖!

  • 我们所居住的地方会投射出我们自身的状况。

  • 越是高级客房里的客人,退房的时候越是会把房间收拾得整整齐齐,相比之下,标准间就惨不忍睹了。因为住在那里的人,多半都会觉得反正服务员都要打扫房间,自己根本没必要收拾。其实,这并不是要做给谁看,而是自己的事就得自己好好善后。如果能拥有这种自觉性,那可是太棒了。

  • 人际关系本来就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就算是莫名其妙地渐行渐远了,也可以心平气和地接受。

  • 经济学里有个众人皆知的80/20原则,说的是“80%的营业额都是由20%的营业员达成的”。

也看过类似的话,说人80的成功就是由20的时间决定的,人活一生,真正有意义有效的时间,就是很少数的,这些被我们称之为机会。

  • 越是有历史的家庭,所背负的能量也就越大

  • “可惜”还有另一种含义,那就是爱惜物品的心情。在决定把某样东西带回家的时候,请务必认真感受这种心情。因为,如果这种心情是发自内心的,那就不会把东西搬回家之后就对它置之不理。如果你连它的存在都忘光了,那就根本提不上什么爱惜了。“哎呀,竟然找出来这么个东西。”可要扔掉吧,又觉得“很可惜”。一旦用了“可惜”这个词,可就谈不上是对物品的爱惜了,而只不过是嫌麻烦的赦免令,或者是对物品的执念。

  • 阻碍我们行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选项太多以至于无从选择,也就是“回避决定原则”。

  • 据说,如果经常把一大堆东西一股脑塞给孩子,那他们就有可能成长为没有自主性、选择能力低下的人。想想看,你身边有没有那种口头禅是“无所谓”的人呢?那就是从小被给予得太多,没能学会思考自己需要的到底是什么。

  • 大多数人都会在事后发觉:“会让我犹豫的东西,果然还是不需要。”

  • 可我们难道真有必要为了完全未知的未来做太多无端的准备吗?所谓“将来的某一天”,等到那天真的到来的时候再来应对就好了。要是能这么想,“替将来留好”这种观念也就跟着不存在了。

不要杠,这跟未雨绸缪是两回事。

说点什么
请文明发言!
支持Markdown语法
好耶,沙发还空着ヾ(≧▽≦*)o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