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一个信息爆炸却多半无用的世界,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

  • 个人即政治,已经是老掉牙的说法。但在这个科学家、企业和政府都想侵入人类大脑的时代,这套老生常谈却远比以往更邪恶。

  • 大数据算法可能导致数字独裁。

互联网行业的寒冬。

  • 哲学家很有耐心,工程师的耐心要少得多,投资者则是最没耐心的。

第一部分 科技颠覆

  • 会不会有一天,政府得乖乖等着某个算法的决定?
  • 人类在过去已经学会如何控制外在世界,但对我们自己的内在世界多半无力掌控。

即人类对自己大脑的研究比对外在世界的研究,少得可怜。

  • 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候欺骗某些人,但无法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

  • 执政的寡头特权阶级一旦垄断媒体,便能不断将自身的失败归咎于他人,并将公民的注意力引导到外部的威胁——无论是真有其事或仅仅是空穴来风。

美国现在就这样。

  • 只要能制造出永无止境的危机,腐败的寡头政治就能享受永无止境的统治。

美国一直渲染的“中国威胁论”又何尝不是这样。

  • 恐慌其实是一种傲慢,是自以为完全知道世界正在走向毁灭;困惑则是比较谦逊的态度,也就能看得比较清楚。

恐慌在一定程度上表示信服,你信了,所以你怕了。

  • 卢德分子:现引申为工业化、自动化、数字化或一切新技术的反对者。

  • 事实证明,我们从选择食物到选择伴侣,都不是出于什么神秘难解的自由意志,而是数十亿神经元在瞬间计算各种可能性的结果。

  • 只要我们觉得这种情绪和欲望是来自某种非实体的心灵,计算机就永远无法取代人类的司机、银行经理和律师。然而,如果这些情绪和欲望实际上只不过是某些生化算法,计算机就没有理由无法破译这些算法,而且它们的成绩一定比任何智人都好。

  • 如果只是为了保住工作就拒绝交通和医疗保健等领域的自动化,绝对不是明智之举。毕竟,我们要保护的是人类,而不是工作。

  • 人类之所以喜欢艺术,是因为可以在艺术中看见自己。

  • 变化总会带来压力。

  • 运用政府法规的牵制,就算某项新技术已经在商业上可行、在经济上有利可图,也能把它挡下来。

  • 民主的概念认为,人类的感受反映出一种上神秘而意义深远的“自由意志”,而这就是权威的本源。

  • 感性并非与理性背道而驰,而是体现了进化上的理性。

如果某个古代祖先的感受犯了某个错误,塑造这些感受的基因就不会再传给下一代。

  • 特别是大家都知道,自己说喜欢什么,常常并不能反映出你真正的喜欢。

现在的算法,诸如抖音、快手等,甚至比你还知道你喜欢什么。

  • 人类习惯把生命看成一场由一连串的抉择构成的大戏。
  • 智能和意识是天差地别的两种概念——算法只需要学会辨别猿类在快乐、愤怒或恐惧下的生化模式,而不需要它自己感受到快乐、愤怒或恐惧。
  • 生物技术的进步则可能将经济上的不平等转化为生物上的不平等。

迄今为止,能用钱买到的顶多就是地位的象征,但很快就有可能买到生命本身。(延长生命、强化身体机能)

  • “注意力商人”的商业模式:靠吸引我们的注意力,取得了关于我们的大量数据,这些数据远比任何广告收入更有价值。我们不是他们的用户,而是商品。

  • 至少在目前,人们都还 很乐于放弃自己最宝贵的资产(个人信息),以换取免费的电子邮件服务和可爱的猫咪影片。

第二部分 政治挑战

  • 线上社群有助于培养线下社群。有时确实如此,但在很多时候,线上社群的活跃反而会以牺牲线下社群的体验为代价。
  • 现代人对自己的理解常常是从别人的观点出发。一发生什么有趣的事,脸谱用户就会下意识拿出智能手机,拍照、发帖、等着有人点赞。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几乎不会注意自己到底有何感受。事实上,他们的感受越来越来自网络上的响应。

还是牢记,他人的看法反映的是说话者的弱点。

  • 改善对话的最佳方式,可能就是要认识对方整个人,而不是知道对方的意见。
  • 人类统一的过程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在不同的群体之间建立连接,以及让不同的群体采用相同的实践方式。
  • 在传播思想、科技和人员流动方面,战争的效率比商业高多了。
  • 比起贸易伙伴,人们更关注的其实是敌人。
  • 如果伊朗和朝鲜相信E=MC^{4} ,以色列和美国根本不会在意它们的核计划。虽然人类有着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国家认同,但只要讲的是实际议题,就能说几乎所有人都属于同一个文明。
  • 身份认同是由冲突和困境来定义的,而不是由共同之处来定义的。

在冲突中站队,相同想法的人就会产生身份认同。没有冲突,就没有身份认同。

  • 人类很容易对小型、亲密的群体产生忠诚感,但要让人类对几百万个陌生人产生忠诚感是不自然的。这样大规模的忠诚在近几千年才出现,而且需要社会建设的巨大努力。

  • 大型的系统需要大规模的忠诚才能运转。比较温和的爱国主义一直是人类创造的最有利的概念之一。

  • 一旦面临危机,人类就会愿意冒险。

  • 全球身份认同:我们现在已经有了全球生态、全球经济、全球科学,只剩下政治还卡在国家层面。

  • 宗教注重诠释。要想当一个祭司,重点不是知道怎么跳祈雨舞,结束干旱,而是知道如何在祈雨失败的时候找到借口,并让人们继续信神。正因如此,一旦宗教面对科学,就会劣势。虽然科学家也会投机取巧和扭曲证据,但是说到底,科学的真正意义还是在于愿意承认失败、尝试不同的方法。

  • 人类的力量需要群众合作,群众合作又需要先打造群众的身份认同。所有群众的身份认同都以虚构的故事为基础,而不是以科学事实或经济必需品为根基。

第三部分 绝望与希望

  • 恐怖分子所指望的,正在于,虽然几乎无法破坏对手的任何实质力量,但袭击造成的恐惧和混乱会让对手全力出击,过度反应。

恐怖分子可以说是控制人心的大师。

  • 现代政权的合法性来自保证公共领域不受政治暴力的影响。

  • 关于每件事情的轻重缓急,总是当局者迷,后见之明就容易很多。我们总拿已经发生的灾难,责备领导人没能防患于未然,却不知道有多少灾难得以避免,实属万幸。

  • 俄罗斯校园霸凌的潜规则:“要打就挑最弱的,且别打的太狠,免得老师出手。”

  • 军力在21世纪的作用有限,而且一场成功的战争必定是一场懂得克制的战争。

  • 在过去,经济资产主要是实物资产。今天,主要的经济资产是科技和体制的知识。而知识是无法用战争来掠夺的。

  • 许多宗教一边赞颂谦逊,一边却把自己想象成全宇宙最重要的;一边要求个人要谦和,一边又公然展现出集体的傲慢。不论信仰什么,如果能更认真地思考“谦逊”的概念,就能获益良多。每次讲到神,人们往往都自称卑微,但转头就以神之名,对同胞颐指气使。

  • 每个人当然不希望自己痛苦,但除非有什么神提出要求,否则何必去管别人痛苦不痛苦呢?答案很明显:人是社交动物,自己的幸福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他人的关系。

  • 现代历史已经证明,比起要求所有人无条件接受某些答案的社会,如果某个社会有勇气承认自己的无知,提出困难的问题并尝试回答,这个社会不但会更为繁荣,也会更为和平。

  • 教导孩子区分真相与信仰。

第四部分 真相

  • 知识的错觉:每个人其实懂的知识很少,我们却以为自己懂得很多,原因就在于我们把存在于他人大脑中的知识也看成自己的了。

  • 强大的权力总会扭曲事实真相。权力就是要改变现实,而不是看清现实。

  • 规模本身就是个问题。

一人为打架,十人为群架,百人为战斗,千人为战争……

  • 当讨论全球性的问题时,我们经常犯的错误就是只看到全球精英阶层的观点,而忽略了各种弱势群体的想法。全球精英掌控了话语权,因此我们不可能错过他们的观点。但相较之下,弱势群体通常会遭到禁声,我们也就很容易遗忘他们。并非我们真的有恶意,而只是由于纯粹的无知。
  • 谎话说一次仍然是谎话,但说一千次,就成了事实。
  • 只依靠现实,并不会有太多追随者。

所以领导者一定要学会造梦。然而现在无数的领导者区分不了造梦和画大饼。

  • 如果你问题免费得到信息,有可能你才是整个商业世界的产品。

第五部分 生存下去

  • 现在的教师多半也是旧教育系统下的产物,通常他们自己的心态也都不够灵活。
说点什么
请文明发言!
支持Markdown语法
好耶,沙发还空着ヾ(≧▽≦*)o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