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现代社会,太多的人饱受恐惧感的折磨。他们恐惧将来,恐惧失业,恐惧无力养家。这种弱点,常常助长了一种倾向:无论在工作时,还是回到家中,都倾向于零风险的生活,并逃避与他人相互依赖和合作。
-
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杰出成就或历史事件常常由某个铁腕人物的决绝意志来造就。但是,在知识时代,千载难逢的机遇和卓越的成就,通常留给了那些深谙什么是“我们”——团队精神——的人。真正的大事业,通常只会由思维开阔、内涵丰富的头脑,经由忘我的合作精神——互敬和双赢——而塑就。
-
人的本质是四维的——身体、头脑、心灵、精神。
笔记:心灵和精神的区别是什么?心灵感受情感,精神体现宏观意志,对国家的热爱属于心灵感受,拥有爱国意志属于一种精神。
第一章 由内而外全面造就自己
- 人类行为和人际关系是基于收获法则的自然系统。在暂时性的人际交往中,你或许能摸清并操控人情世故中的规律,按“规矩”办事,暂时蒙混过关;你也可以凭借个人魅力八面玲珑,假扮他人知音,利用技巧赚取好感。但在长久的人际关系中,单凭这些次要优势是难有作为的。倘若没有根深蒂固的诚信和基本的品德力量,那么生活的挑战迟早会让你真正的动机暴露无遗,一时的成功就会被人际关系的破裂所取代。
笔记:
基本的品德:如诚信、谦虚、忠诚、节欲、勇气、公正、耐心、勤勉、朴素和一些称得上是金科玉律的品德。
次要优势:性格、社会形象、行为态度、人际关系以及长袖善舞的圆熟技巧——>追求捷径的速成哲学。
所以无论是思考事情还是待人接物,都从最基本最基本的层次出发。
- 不同的人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看法,并且都很正确。这不属于逻辑范畴,而是心理问题。
笔记:所以很多事,意见不同,哪怕你有最正确的逻辑,别人也可以不认同你。人们对事情的看法,本身就不能用逻辑对否去改变。这也很好的解释了,有的时候,讲道理是根本没有用的。因为分歧不是产生于逻辑,而是心理。
-
埃里希 · 弗洛姆对于个人魅力论的根源和成就有很深的见解,他说:现在有这样一种人,行尸走肉般生活,没有自知之明,他们了解的只是别人期望中的自己。他们的沟通能力、真诚的笑容乃至痛苦的感受都已经被言之无物、伪装的笑容和无聊的绝望所取代。他们已经丧失了天性与个性,并且无可救药。
-
承认自己的无知往往是未知的第一步。
-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重大问题发生时,以我们当时的思想水平往往无法解决。”
第二章 七个习惯概论
- 宇宙飞船必须先摆脱强大的地球引力,为此在刚升空的几公里消耗的能量比之后几天几十万公里旅程消耗的能量还要多。仅有一点点毅力、只做一点点改变是不够的,“起飞”需要极大的努力。
笔记:需要认知到,养成一个新习惯,和改掉一个旧习惯的时候,就是会让人非常不适应和反应剧烈。这不是意志力不够的表现,很多人往往认为自己产生不舒服是因为意志力不足,最终习惯改变失败。这其实是一个很正常的现象。改变习惯的过程很难受,毕竟习以为常的事物比较能给人安全感。
- 人性的较高层次必须通过人际关系体现,人生也是互赖的。
人类成长的三个阶段分别为依赖期、独立期、互赖期。依赖期的人靠别人来实现愿望,独立期的人单枪匹马打天下,互赖期的人,群策群力实现最高成就。
只懂独立却不懂互赖的人只能成为“生产标兵”,却与“优秀领导”或“最佳合作者”之类的称呼无缘,也不会拥有美满的家庭、婚姻或集体生活。
本文地址: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读书摘记(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