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态篇介绍了我大四上进实验室到研一上这一年的时间内,最大的两个心态改变方法,而且坚持用这两个大的原则去控制、稳定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虽然也有情绪崩塌、戾气满盈的时候,但是必须要承认,这两个方法,让我整个人比原来淡定了许多。

心态篇

多读书,真的会改变心态

笔者应用场景:每天

中国俗语讲,“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腹有读书气自华”。由此可见,读书对一个人带来的改变会有多大。无论是专业技术书,还是文学小说,或者诗词歌赋,我们要相信“开卷有益”的道理。也许有人觉得,读书既浪费时间,又记不住什么东西,并且自己买的许多书最后都用来压箱底了,根本读不完。对于这个想法,我有这样几点建议:(1)端正自己的心态,不要急于求成。如果你认为读完一本书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会获得爆发式增长,那么请先端正这种心态之后再读书。阅读是让知识积累的过程,需要循序渐进,而不是一口吃成胖子。(2)不要同一个时间段内看太多的书。你可以同时读几本书,但是不要同时读太多书。事要一件一件做,书要一本一本读。同时读好几本书,不仅会拖慢读书的进度(你觉得自己一直在看书,但是每本书读得都不多),还会导致不同书之间的内容相互干扰。每本书都是一个世界,同时在不同的世界来回跳跃,思路会混乱的。

现在回到我们的标题,读书真的会改变心态。一个有效的阅读过程,一定是读者与作者思维的碰撞,一定是伴随着读者的思考。你在阅读过程中,或因作者的文字情绪起伏回落,或因作者的观点质疑赞同,在潜移默化间,你可能进入了某种情境,或拥有了某种观点。也许你无法记住或复述作者的原话,但是日后遇到类似的情境时,你不再是一张空白的纸,因为某次阅读未被注意的一次思考,你有了潜意识的想法、情感、心态,会做出你认为正确的反应。这就是阅读为你带来的改变。当然,“所有的输出都是需要沉淀的”,如果你想让自己有据可依,那就带一支笔,随时记下你认为精彩的文字和观点。有了充足的输入,加之自己深邃的思考,终究会让你有“下笔如有神”般的输出。

事情,按照节奏做才是最好的

笔者应用场景:每天

事情要按照节奏来做,这里需要分两个层面来思考这个节奏。

一是一件事的节奏。我认为,做一件事最好的节奏就是在事件完成周期内,平均摊开来做。不要先紧后松,也不要先松后紧。先紧后松,往往是三分钟热度,最后烂尾;先松后紧,一定是慌慌张张,完成的一塌糊涂。在事件完成周期内,将事情分解成多个小目标(采用倒叙法确定每个时期要完成的小目标),按计划完成。一定要在这个过程中留出弹性时间,以备不时之需。

二是一堆事的节奏。做一堆事最好的节奏是先做重要且紧迫的,再做重要但不紧迫的,然后做不重要紧迫的,最后_不做_不重要不紧迫的。我们很多人做事,包括我在内,都习惯于以时间紧张与否决定自己应该先做哪件事、后做哪件事,直到我读完《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这本书,我才开始改变自己的看法,即一件事先做后做的标准首先应该是它的重要程度,然后是它的紧迫程度。我认为,那些紧迫的事情,往往都是来自于外界——“突然一个烦人的通知”、“突然一个恼人的要求”等等,这种事情往往不是很重要,也有可能是自己的拖延导致一个很重要的事情变得非常紧迫,当然这是另一码事。当我们习惯于先做重要的事,做事的意义和时间的意义才会被放到最大,不然一天慌慌张张、忙忙碌碌,结果做得都是紧迫但不重要的事情,那自己的收获又在哪里呢?

每个人对重要的衡量标准都不同,所以不要用自己重要与否的标准来衡量别人,更不要让别人对重要的标准来左右自己,在自己的节奏内,完成每一件有价值、有意义的事情。

说点什么
请文明发言!
支持Markdown语法
好耶,沙发还空着ヾ(≧▽≦*)o
Loading...